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米糠油(玄米油)--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
·
米糠油(玄米油)--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
米糠油(Rice Bran Oil)又称米胚油,日本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也叫玄米油,它取自稻谷营养最丰富的大米皮层及胚芽。米糠油的脂肪酸比例最接近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脂肪酸比例,而且富含维生素E和谷维素、谷甾醇等多种天然抗氧化剂,长期食用米糠油不易发胖而且有意想不到的健康效果。因为这些特点,米糠油在国外是与橄榄油齐名的健康营养食用油,深受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患人群的喜爱,早已成为西方等发达国家家庭的日常健康食用油。米糠油还特别适用于学生营养餐,在美国和日本,大部分学生营养餐选用米糠油作为烹调用油。另外,米糠油的烟点高,粘性低,特别适合亚洲人的烹调习惯,餐后厨房清洗方便,而且由于富含天然抗氧化剂,菜肴的保鲜度和保鲜时间可以提高40%左右,大幅度提高食物的美味和口感。
米糠油还有另外一种日常美容的特性也深受人们喜欢。由于米糠油富含维生素E、蛋白质、烟酸、氨基酸、角鲨烯、谷维素、谷甾醇和其他维生素等天然抗氧化剂物质,不仅可以防止油脂腐败,延长油脂的使用寿命,而且它有比较小的分子以至于比较容易渗透到皮肤中,能供给肌肤水分及营养,抑制肌肤细胞老化,使老化的肌肤得到滋润,达到使肌肤柔软的效果,米糠中的神经胺糖更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功效,可保皮肤湿润、白净。米糠油能平滑的流动且适度的渗透到肌肤,不会有沾手黏腻的油质感,非常适合做按摩油及化妆水,做眼霜、婴儿用品也相当适合,是所有肤质、脸部及身体乳液滋养霜的最温和油种之一。
连续好几年米糠油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佳食用油,中国国家发改委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也认定得乐康米糠油为“国家营养健康倡导产品”。
相信大家了解米糠油后一定会喜欢上米糠油,关爱家人从点滴做起。有人看见糠字就觉得是喂猪的,很cheap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误解,米糠不是谷壳,指的是米皮和胚芽,富含稻谷的营养,以前淘米,水是混乳色的,白白的,但是现在的精米几乎没有这种现象,这是米皮没了;而且现在吃的精米,你注意下,米的一角都是缺的,胚芽也都没了,所以现在的米营养几乎都流失了,我们用最营养的部分来提炼油,这油不但能吃而且营养很高,长期食用,可以帮助你预防很多稻谷营养素缺乏症,像“三高”啊,脚气啊,心血管疾病等等 好的食用油抗氧化性强,不容易变色变质,你拿菜籽油和米糠油同样放太阳下晒,菜籽油很快变色,米糠油则不会。 另外,米糠油的生产需要复杂先进的工艺,其对成分、纯度、温度等要求近乎苛刻,而且出油率非常低,约每200公斤稻谷,才能提炼出1升符合标准的米糠油,而且米糠每年的产量本来就很有限,因此在美国市场小包装米糠油可要10美元1升,同样的地方价格比橄榄油还贵。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题:书写,题写。
注: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只愿身上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本来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2]
作品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2]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Friday, December 24, 2010
竹里馆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 篁是竹林
2/啸--长声呼啸.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3]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Thursday, December 23, 2010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小活佛
关於[旅行者和魔术师]
关於不丹电影
《旅行者与魔术师》据说是不丹历史上第一部用16mm胶片拍摄的长片,在不丹清新优美的风景衬托下,以舒缓的节奏演绎着充满佛教智慧的人生哲理,却又并不让人感到有任何说教的枯燥。人生忙忙碌碌,追寻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就象影片里急于逃离乡村到纽约去的地方官和喇嘛故事里懒洋洋学着魔法的青年……
故事是从一个急欲逃离家乡的知识分子开始,他丢下官职跑去追寻梦想中的国度,旅程中遇见了爱说故事的和尚与心仪的女孩。和尚在这段旅程中,说完了一个魔幻的故事中的故事:不爱读书的哥哥著了偷学魔法的弟弟的道,进入了一个真实的梦幻之旅,演出一场荒唐的情变而几近疯狂。知识分子受到了和尚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心性大为转变,对於自己梦想的坚持也逐渐模糊。电影中呈现不丹日常生活,并用佛学的哲理来诠释人生无常的法则。